windows

 

孔雀魚介紹

孔雀魚來自於中南美洲,早在1856年,被旅居在委內瑞拉的德國藥劑師Mr. Julius Gollmer於自家附近的古耶瑞河中所採集,並統一送至柏林博物館,命名為Poecilia reticulate

不過時至1866年,英國植物學家Mr. John Lechmere Guppy,另一位來自千里達的生物收藏家,也向英國的倫敦博物館寄送了一些孔雀魚標本,館方將所收到的孔雀魚命名為Giradinus guppii。歷經前後幾番變遷的二次命名,最後終於因為資訊的流通,孔雀魚的學名回歸於P. reticulata,而Guppy就永遠成了孔雀魚的英文俗名了。

 

從德國進口商Mr. Carl Siggelkow1908年進口22隻孔雀魚開始,孔雀魚經過一百年的人為改良後,現今市面上的孔雀魚已經跟原產地野生型的迥然不同,原本最具速度優勢的小圓尾,到現在誇張表現的大三角尾與大背鰭,甚至到不規則增生的燕尾;原本體色正常表現的野生型,到全身通透紅眼睛的白子表現。人們改良到了極致的境界,使魚有著像孔雀開屏般的美麗尾鰭與色彩,當優雅的游在水族箱裡時,就如同活寶石般的引人入勝。

孔雀魚最大的特點在它與眾不同的生殖方式,為了提高子代的存活率,他已演化出別樹一格的方法,初生的小魚是直接由母魚的泄殖孔生出,像大肚魚一般的,即所謂的卵胎生,而非一般常見的小魚是由卵孵化出,這也是它吸引人的所在之ㄧ。除此之外,孔雀魚繁殖世代間隔很短,三個月的小魚就具備生殖能力,而每胎約可產下三十到百來尾的小魚,因此又有「百萬魚(Million Fish)」的別名。 受到眾人所喜歡的觀賞魚須具備:漂亮、好養、便宜、好生。孔雀魚樣樣具齊,早期更是與大肚魚一同引進台灣的蚊子剋星。再加上它繁殖快速容易及多變的外表,除了是入門者的最佳選擇外,也是令玩家們努力鑽研如何衍生出穩定新品種的最愛,在愛好者們的口中也盛傳著「開始於孔雀魚,也結束於孔雀魚」這句話。

 

在台灣孔雀魚的養殖已有三十年的歷史了,繁殖場多集中在天氣暖和,水質適合的台南、屏東地區,最初是以外銷為主,後來隨著經濟的發展,休閒意識的興起,才逐漸成為坊間常見的觀賞魚。而在全球淡水觀賞魚市場裡,孔雀魚及霓虹燈產量佔全球觀賞魚市場25%以上,產值達14%以上,相當可觀,每年替新加坡、泰國與斯里蘭卡等國家賺進不少的外匯,是現今觀賞水族界的熱門魚種。 一直以來孔雀魚藉由民間團體舉行公開比賽,也因資訊的普及和大大小小的俱樂部相繼成立,孔雀魚玩賞風氣已逐漸普遍化。